服务热线400-028-2850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经达动态

更多 >
[2017-02-17]
浅谈UBI车险
[2016-12-23]
UBI的发展之旅
行业新闻
若大数据收集不能实体化保证乘客安全,则网约车安全无望
发布时间:2018-08-31阅读次数:2811来源:上海经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来源:爱上评论


2018年824日浙江省温州市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被害事件有了最新进展。826日下午,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以及北京市、天津市交通运输、公安部门,针对这一事件,对滴滴公司开展联合约谈。当日上午,滴滴公司的最新声明显示,现任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及客服副总裁的两名高管职务被免。



距离56日空姐顺风车遇害案不过百日,滴滴顺风车再度出现类似的恶性案件,其平台责任必然逃不脱干系。但在庞大的出行需求下,一刀切地处理网约车平台企图回归传统出租行业是一种倒退,也会使得更多的小平台乃至黑车行业重新挤占市场,这会更加加剧出行市场乱象。因而,如何利用科技进步来尽可能的提升网约车的安全空间,重构网约车安全体系,让网约车市场不再肆意生长,已然是迫在眉睫。

有数据显示,作为国内最大的网约车平台,滴滴出行2017年的网约车app市场渗透率为12%。这就意味着每100个移动互联网民中有12个是滴滴出行的用户,而排名第二的网约车平台市场渗透率仅仅1.37%,与之相差10倍。在移动互联网极度发达的今天,这样的数据意味着有海量的用户使用滴滴出行,也同样意味着若是网约车安全体系不完善,海量的用户都可能存在着生命的威胁。

此前,滴滴公司在大数据方面的成果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比如,央视在2017年底曾报道说,滴滴拥有超过4.5亿用户,在中国400多个城市开展服务,每天的订单量高达2500万,相当于全球其他移动出行市场总量的2倍,每天要处理数据4500TB

如此之多的网络数据意味着网约车平台已不仅仅是一个传统出行行业,更是一个互联网公司。但两次女性乘客网约车遇害案件表明,若大数据信息无法转化为实体化应用,则由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安全性就只能停留于纸面。乘客安全一直都是一个现实问题,并非浮于“云”上的大数据所能保护的。

此次发生在温州的女孩遇害案,遇害女孩的朋友曾于241542分至1642分七次联系滴滴,滴滴平台曾表示“将有相关安全专家介入处理此事,会在1小时内回复”。而随后一小时,一线客服也仅是多次回复“加急尽快处理”,并无任何实质进展。不仅如此,当警方介入需要获取司机具体信息时,也经历了极为周折的过程。

但在此前对滴滴大数据应用的正面报道里,滴滴则宣称可以实时计算乘车需要数据,及时匹配司乘信息,提高车主、司机收入——这其实意味着提高滴滴出行的营收。作为一个有能力实时收集处理大数据的行业巨头,滴滴出行为何在人命关天之时,出现如此严重的信息处理滞后?

在危机时刻,隐私保护等固然重要,但也应有应急机制,打破数据处理的人为壁垒,让报警信息直接联通公安机关。作为每日承担最少2500万人出行的网约车平台,公安机关理应及时同滴滴打通数据互通,且这样的警企协同机制早应建立,而不是等到两起悲剧的发生之后。




目前的科技水平,已经能够保障警企数据打通之后,实现一键报警后的信息传输,例如国外网约车品牌UBER,就早已设置了类似功能,一旦启用并可直接接入美国911报警系统。UBER尚且如此,以大数据处理见长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为何就做不到同公安机关的一键协同呢?

因而,在目前的现实基础上,尽快将大数据转换为实际安全应用,并且加快建立第三方的网约车安全监管平台,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