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安部交通管理科研所微发布
城市建设,交通先行,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脉,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2018年11月20日,公安部交管局召开的“关于深化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警务机制改革现场会”明确提出,要主动拥抱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努力打造“数据研判+秩序管控+信号控制+交通优化+信息服务+N”的现代警务机制改革升级版,积极构建适应新时代城市交通治理的新模式,不断提升城市道路交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中国交通频道在黄金时段推出重磅节目:《对话智慧交通》 ,节目陆续推出了交管行业权威专家系列、交通领域卓越专家系列、智慧交通国际专家系列和智慧交通行业精英系列等。在该节目的第二期,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孙正良和大家分享了大数据在交通管理执法中的应用,以下是文字版内容。
主持人:
我们发现近年来交警不管是在着装上还是装备上都有很多的变化,装备越来越先进也越来越高科技了,您能够简单的给我们介绍一下交警装备有哪些智慧和超能力的体现吗?
孙书记:
好的,超能力其实谈不上,但是这几年在交通大数据的赋能下,交警单警装备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交警装备主要有执法记录仪和PDA(移动警务终端)。执法记录仪主要记录交警执法全过程的信息,包括音频和包括视频,用来追溯,如果当事人双方有歧义的话那么追溯还原整个执法过程;警务终端PDA主要集成了摄像功能、录音功能,还包括图像识别功能、数据上传功能和开具罚单等功能。如果交警发现车辆的违法行为,就会拦截车辆并要求驾驶人出示驾驶证和行驶证,对驾驶证和行驶证进行识别。
目前PDA可以自动地扫描驾驶证或行驶证上的条码,与后台数据库进行自动比对,发现驾驶证或者车辆有无问题,比如驾驶员记录是否满12分、驾驶证是否被暂扣、车辆有没有年检等等行为,如果存在异常行为,民警就会对驾驶员开具相应的罚单。
主持人:
其实不单是交警的装备越来越先进,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路上的装备也更先进了,像高速路口上,包括其他路口,光摄像头就有很多的不同。
孙书记:
是的,这几年各级交警部门在道路上确实是装了很多摄像头,所以老百姓也随处可见。从摄像头的功能上来讲,主要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普通交通摄像头,第二个类是我们叫电子警察,第三类是公路卡口。普通摄像头主要便于民警在指挥中心就能看到路面的交通实况。电子警察主要用于记录车辆在经过路口或某路段时有没有违法行为,比如说闯红灯、超速、未按规定车道行驶等,电子警察将自动将这些违法行为拍摄记录下来。这些数据是定时上传的,而不是实时上传的。公路卡口就更先进一些,用于记录经过某路口或某路段的每一辆车的轨迹信息,把这些记录的信息实时上传到指挥中心的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自动与后台数据库进行实时比对,来确认车辆是不是有问题。如果发现问题,集成指挥平台会实时将预警信息推送给前端的公路卡口,甚至推送给刚才我说到的警务终端PDA上,通知下游的民警,提示嫌疑车辆很快要经过你那儿,车牌号是多少和具体的违法行为。
集成指挥平台中运用的大数据分析有两大块技术:一是“车脸”识别技术,二是人脸识别技术。其中的人脸识别技术用于识别每一名司机的相关信息,包括了司机是谁、有无驾驶证、驾驶证是否在有效期之内,同时也可识别这个驾驶员是不是在逃人员或吸毒人员等等,这些功能我们已在许多城市投入实战应用。
主持人:
您说的这些让我能够感受到一定不能够有侥幸心理,因为公路卡口会记录你所有的行迹。
孙书记:
是的,因为现在有了大数据赋能,前端公路卡口就更加智能化。如果后台没有交通大数据、没有人口大数据,我刚才介绍的“套牌车辆”、“无证驾驶”、“失格驾驶证”等违法行为是难于有效查处的。所以大数据和人脸识别等新技术的应用,交警就可以及时发现这些以前没办法发现的违法行为。
主持人:
您刚刚有提到严重违法行为,都有什么样的违法行为会被设备去记录?
孙书记:
严重违法行为主要是由公路卡口和电子警察实现取证抓拍的。电子警察主要是将车辆的违法行为进行现场抓拍,采集证据图片后用于事后处罚;公路卡口则可以通过后台的大数据关联比对,再结合民警的警务终端PDA,通过这三者结合起来完成现场处罚,比如说对套牌车、报废车、逾期未年检车辆进行违法行为的现场处罚。
主持人:
其实您刚刚有讲到说车脸识别和人脸识别,但是人脸识别肯定不仅仅是应用在执法当中,它还会应用在很多一些像类似于跨部门的应用和合作是不是?
孙书记:
是的,其实交通大数据不仅用于交警执法,还更广泛应用于整个大公安。正如前面说到的通过在逃人员库比对,可以帮助治安部门及时发现在逃人员。当嫌疑人到车管所办牌办证或者申请各种业务,通过后台数据库的自动比对功能,系统将自动发出预警信息并推送给窗口民警,以便民警采用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嫌疑人。公安刑侦部门还有禁毒部门在查处涉车治安案件、刑事案件或禁毒案件时,均可与交通大数据进行比对,来及时发现跟车有关的线索。
主持人:
电子警察真的是非常厉害,但是如果要是碰到雨雪、雾霾,包括天气光线比较暗的时候,会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影响吗?
孙书记:
是的,确实有这个问题,交警部门大范围使用的视频识别装备,在雾天、雾霾天和雨天等环境下的车辆识别准确率确实不是特别高,目前只能达到60%-70%这个水平。所以我们也正在考虑研究另外的新技术,比如说基于超高频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也称为汽车电子标识。用这种无源感知技术能够确保车辆识别准确率提升到99% 甚至 99.9%。
如果未来所有汽车上都装了这个东西后,警方对车辆身份的识别率就会大幅提高,警察的执法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可能会提升到更高一个层次。电子标识已在无锡、深圳等十个城市开始试点,也列入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的推广计划,但是目前还处于试点和成熟阶段。未来,需要从法律、从推广区域上解决安装问题,只有得到普及应用才能发挥更大的效果。同时,电子标识对未来的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应用也会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近年,公安部已经和相关部委、相关行业机构建立了数据共享机制。比如说与海关总署和工信部建立了新车数据交换渠道,每一辆出厂的国产新车、每一辆进口的新车,海关总署和工信部均会定期传送给公安机关,这样各地的老百姓到车管所上牌时候就可以网上自动比对,确保新车身份和新车来源是可信的。比如说与保监会建立车辆保险信息共享机制,车主到车管所上牌或年检时,就不再需要像现在这样还要携带纸质保单去车管所办理,将来这个纸质保单都可能会取消。再比如说与税务总局联网后,车主只要到车购税部门去交了购置税后,直接到车管所来上牌就可以了,不再需要携带原来的那些凭证,就为老百姓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另外,公安机关正在进一步拓展服务渠道,比如说与邮政网点、汽车4S店、医院进行联网,老百姓到这些网点完成体检或购买新车后,就可以在该网点完成办牌办证等业务,这样老百姓就不需要再跑到车管所两头跑。比如说与金融机构进行联网,车主在银行办理了抵押贷款的同时,就直接把车管窗口的抵押业务完成了,不需要车主在车管所和银行间来回折腾。类似于这样的业务和服务渠道,公安机关还在不停的拓展中。
主持人:
一站式的,您刚刚就是有提到这一点,但是作为普通的老百姓也好,普通的车主也好,其实大家更在意包括更想要了解到的就是大数据的采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的应用是有什么样的一个实际便民的服务呢?您刚刚虽然说有提到一站式的服务,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我们特别想要了解。
孙书记:
我举两个例子。 一是公安机关把采集的主干公路交通流量数据推送给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公司拿到交通流量数据后,用于向车主提供电子诱导出行服务。因此,在春节、国庆等节假日期间,我们经常把主要城市或主要高速公路上的交通流量推送给这些机构,并通过这些机构拥有庞大的用户群来提供相应的出行诱导服务。
二是公安机关用于执法破案。比如说事故逃逸案件,一些事故逃逸后长期破不了案,这个案子就不好结,受害人就拿不到应得的经济赔偿,或者他的正义难于得到有效的伸张。那么现在通过交通大数据分析,事故逃逸案件的破案就容易多了。2019年以来,公安机关已经通过大数据平台,完成了两百多起事故逃逸案的侦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