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028-2850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经达动态

更多 >
[2017-02-17]
浅谈UBI车险
[2016-12-23]
UBI的发展之旅
媒体报道
上海经达:“金蛋”是怎样孵出来的
发布时间:2016-04-28阅读次数:3263来源:上海经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落户长宁的上海经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接到了总额达1.3亿元人民币的订单。从2005年立项算起,经达公司仅仅花了3年多时间,就把自己开发研制的“道路交通信息诱导及交通流预测系统”、“智能化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等智能交通项目变成了“金蛋”。

从研发,到市场开发,再到产业化,在企业三个最为关键的发展节点上,长宁区科委打造的“科技政策服务链”环环相扣,及时“供应”企业最需要的政策和服务,使项目推进速度大幅提升,帮助“快鱼吃慢鱼”时代的科技企业赢得了宝贵时间。区科委表示,如果把政策比作一种产品,那么,作为这种产品的主要提供者,政府有责任做好政策的“售后服务”,而政府官员就是“售后服务员”。

第一环:给政策建个“搜索引擎”

对于创业初期的科技企业而言,及时取得政府支持,不但能缓解“研发资金渴求症”,而且能判断出政府对产业的导向,并由此确定研发力度。

2005年的经达,恰是借由长宁区科委的政策服务,坚定了投身交通信息服务业的决心。其时,经达正进入研发高峰期,手头有一批项目可以进一步开发,其中,“道路交通信息诱导及交通流预测系统”等三个项目,在智能交通领域处于国际前沿水平,一旦开发成功投入使用,将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这一城市顽症。但公司当时也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三个课题已经全部得到有关部门批准,成功立项;另一方面,同时启动多个课题的研究,公司的资金压力太大。

此时,长宁区科委精心绘制的“科技政策路线图”帮上了大忙。

为了让企业对各项政策“一目了然”,他们梳理了国家、市、区三级政府出台并执行的各种科技政策,按照荣誉奖励、税收扶持、人才激励、资金资助、知识产权保护等分门别类编排,还为每条政策落实了联系人。这就好比建立了一个政策的“搜索引擎”,企业可以借它迅速找到自己需要、适合自己的政策。在区科委协助下,经达公司“锁定”了能与自己课题匹配的政府基金。不久,公司申请的“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上海市民营企业科教兴市产业升级导向资金”、“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资助资金”全部顺利到位,长宁区则拨付了匹配资金。与此同时,在区科委、区财政的协助下,公司又获得了200万元区财政担保贷款。项目终于如期启动。

第二环:为企业建个“服务部”

“找对政策”不容易,“用好政策”也不容易。由于申请途径多元、审核条件各异,企业面对各种政策往往会受困于繁琐的程序,发出“可望不可及”的感叹。

2007年,经达公司的三项课题研究进入了最后验收期,不但需要补充研发资金,而且需要增加市场开拓费用。资金,再次成为发展的瓶颈。

为了在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需求,长宁区科委设有企业服务部。经达公司陷入新困境的情况迅速传递到了区科委。很快,一张新“处方”开出来了:经达可以申报上海“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如果申请成功,就能获得较大规模的资金支持,也有助于企业开拓市场。经达的研发团队、项目水平等各方面都符合相关条件,只要推一把,就可以上个台阶。

得到这个重要信息之后,经达公司在区有关部门的合力帮助下,立即递交了申请。经过上海市科委、经委联合评审,经达顺利进入上海市第一批50家“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名单,获得了市科委、区科委拨付的164万元无偿资助。公司各项开发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第三环:为企业后续发展建个“人才库”

冲破了资金瓶颈,科技型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此时又会面临人才瓶颈。2008年,经达就陷入了这种“幸福的烦恼”:全年销售收入将增长60%以上,但订单多了,公司必须尽快补充大量自动控制、通信、计算机及交通工程专业的高端人才。

对区科委十分信任的经达再次找上门去。随即,区科委、区人事局送来了1名博士后、1名硕士,一同送来的还有政府的资金补贴。原来,考虑到区内密集的科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区域内已经自然形成的数字人才培训企业群落,长宁区科委、人事局、劳动局、外经委共同牵头,帮助企业组建了一个“人才后备库”——上海数字媒体人才培训联盟。

联盟吸纳了首批28家企业会员,目前已落实“帮助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柔性引进高端信息化人才”项目、“国际信息化人才创新实习基地”项目。这两个项目可以分别为那些到企业实习的博士生和外籍人才提供每月2000元的生活补贴,资助期6个月。

“既能方便地寻觅到合适人才,还能得到政府补贴,这样的人才政策实在贴心。”尝到甜头的经达,现在也加入了联盟。

短评:政策也是一种服务产品

眼下,正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重大、备受关注。最近,一系列降低商务成本、促进企业投资、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其广度、深度和推进速度为近年少见,充分显示了市委市政府的决心。

但是,各区县、各条线是否能让这些政策及时、精准地“降落”到企业,使政策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个问题,一直是上海投资环境建设中的一个“卡”点,对基层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构成了巨大的考验。

在长宁区,政府视政策为“产品”,视自己为政策的“供应商”,提出了“政策服务”的概念,既帮企业挑选适用的政策,又教企业用活政策,将政策从“供应”延伸到“售后服务”,切切实实让政策“物尽其用”,实实在在帮助企业解困成长。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把自己的定位牢牢锁在“服务者”上。由此出发,政策不再仅仅是政府手里的权力,它更多地是满足企业需求的服务产品。因此,有了好的政策,简单粗放地把它往“货架”里一放是不够的,政府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导购”、做好“售后服务”。

此举说难不难,说易不易。难则难在必须改变“当官”的思维方式,用“服务者”的姿态贴近企业,拿出良好的服务态度;易则易在一旦转换了角色,大部分企业眼前的困难都是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的。

危机中蕴藏机遇。我们相信,在与企业共渡难关的过程中,上海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将进一步牢固,服务能力将进一步提高;未来的上海,政府服务将是吸引八方来客、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大要素。